“蚕丛及鱼凫,开国何茫然!尔来四万八千岁,不与秦塞通人烟。”

当玉琮从三星堆4号坑中挖掘出来之时,我们发现,蜀道似乎并不难。

玉琮:内圆外方,用玉祭祀神祇的礼器,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,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、广东石峡文化、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,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,出土传世最多。



02.webp.jpg



因地理原因,蜀地给大众的印象,一直以来是比较闭塞的存在。今人入蜀,尚有十八弯山路,古人入蜀,岂止“难于上青天”?而三星堆出土的玉琮,神似良渚玉琮,一个来自长江上游,一个来自长江下游,这是否能够证明,早在四五千年之前,神秘的巴蜀古国与中原文化,就有过交流?还是说,这能更进一步证明,中华文明的包容性,既有相异,又有相通。



03.gif


有一部分声音,对古蜀文明是否真的存在,持保留态度。毕竟,在世界范围内,一直以来对是否存在过文明,有三个要素,即:冶金术、文字、城市。若有要素不全,则文明不被承认。反观古蜀国,在研究中,目前并未发现其有过文字。



02.webp.jpg


可从三星堆中挖掘的各种铜像、玉器等,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,分明在彰显着古蜀文明曾经辉煌灿烂的篇章;再看其中一些玉琮、玉璧、玉璋等,这些玉器与黄河流域一致,也显示出古蜀文明,同中华其他文明有着一致性,它理应“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”。



04.webp.jpg


三星堆的玉琮,和良渚玉琮如此相似,这两块便串联起来了,“君住长江头,我住长江尾,共饮一江水”着实浪漫,谁说没有文字,就不被承认呢?三星堆中相继开出的各种“盲盒”,就是为了突破这“三要素”:



07.webp.jpg


通过记录在玉器身上的文明,比文字还要更加有力。绳结、图腾、或文字,描写有限,而发达的工艺、冶炼、琢玉技术、社会分化、王权等等……分明都保留在铜器玉器上,这无声的语言,证明了长江上流的古蜀文明,同黄河流域文明,长江中下游文明同样历史悠久。



05.webp.jpg


玉如其国,为国之重器,玉如其家,为传世之宝。要不如何说,玉是民族符号,“由于有所共鸣与传承,人类才不至于过分地迷失和绕着圈子走老路”。对中华文明而言,玉石记录承载了太多文化和力量。



06.webp.jpg


玉不朽,荒野长吟,磐石志永存,是上古文明留给时光的礼物。我们长出脊椎,踩出脚印,伸出双手开始,便开始探索怎么“用物”。所以,刻刀在玉石身上划过,留下了匠人的指纹,镌刻出了故事。再过千年,我们不停地生存、繁衍、进化,今天凝望着这些玉器,依旧会思索,这一切存在的意义。